banner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简史是国家开放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校及社会教育管理,专科)的专业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制度措施和中国教育思想理论两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确立科学的历史发展观,了解中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促进本专业理论实践的学习和研究,更好地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服务,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课程目录

第一编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措施

专题一 古代教育的肇端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产生

四、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五、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六、私学的产生

七、稷下学宫

专题二 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体系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及其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文教政策的动荡和教育类型的多样化

四、隋唐重振儒术、兼崇佛道的文教政策和教育体系

五、宋代崇文重儒的文教政策和三次兴学

六、辽金元的文教政策和教育体系

七、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和教育体系

专题三 古代的太学

一、太学的渊源

二、汉代的太学

三、魏晋南北朝的太学

四、隋唐的太学

五、宋元的太学

六、明清的太学

专题四 古代的专业学校

一、汉代的鸿都门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业学校

三、隋唐的专业学校

四、宋代的专业学校

五、元代的专业学校

六、明代的专业学校

七、清代的专业学校

专题五 古代的地方官学

一、汉代的地方官学

二、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官学

三、隋唐的地方官学

四、宋代的地方官学

五、辽金元的地方官学

六、明清的地方官学

专题六 古代的书院

一、书院的渊源

二、北宋的著名书院

三、南宋书院传统的形成

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五、明代书院的起落

六、清代书院的异化

七、书院的管理特点

八、书院的教学特点

专题七 古代的私学和蒙学

一、私学发展概述

二、私学的办学和教学方式

三、古代的蒙学

四、蒙学的教学

五、蒙养教材

专题八 古代的选士制度

一、汉代的察举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

三、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四、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五、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实施

六、明清科举制度的完善

七、科举的作用及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编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措施

专题一 近代教育的产生

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与教会学校的兴办

二、太平天国对旧教育的冲击

三、近代专业技术学校的创办

四、近代教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五、书院和科举的改革

六、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科举废除

七、留学教育的开展和“庚款兴学”

专题二 近代的文教政策和学制

一、以“中体西用”为方针的文教政策和清末学制

二、民国初年的文教政策和学制

三、袁世凯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倒行逆施

四、新文化运动和1922年学制

五、 收回教育权运动

六、国民政府的文教政策和学制

专题三 近代的教育行政管理

一、近代教育行政管理的发端

二、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

三、民国建立后的教育行政

四、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行政

专题四 近代的高等教育

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二、京师大学堂的举办

三、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四、清华学堂的建立

五、教会大学的兴办

六、民国建立后高等教育制度的调整

七、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

八、1922年学制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九、私人创办的高等学校——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

十、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专题五 近代的中小学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中小学教育

二、国人自办的新式中小学出现

三、癸卯学制建立中小学教育制度

四、民国初年对中小学教育制度的调整

五、1922年学制对中小学教育制度的修订

六、中小学教学的改革

七、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小学教育

专题六 近代的职业教育

一、近代早期的专业技术学堂

二、实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民国初年实业教育体制的调整

四、从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五、1922年学制中的职业教育体制

六、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的整顿和发展

专题七 近代的师范教育

一、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三、民办通州师范学堂

四、师范教育系统在清末学制中的建立

五、女子师范学堂的举办

六、民国初年的师范教育

七、1922年学制对师范教育的改革

八、国民政府时期的师范教育

专题八 近代的社会教育

一、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社会教育

二、清末学制中的社会教育

三、民国初期的社会教育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

五、乡村教育运动

六、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

专题九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教育活动

二、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教育

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任务

四、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五、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

六、革命根据地的儿童教育

七、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三编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

专题一 古代著名教育家和教育文献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四、《礼记》

五、墨家

六、道家

七、法家

八、董仲舒

九、王充

十、嵇康

十一、颜之推

十二、韩愈

十三、柳宗元

十四、朱熹

十五、王阳明

十六、王夫之

十七、颜元

专题二 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一、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二、孟子“求放心”的教育作用论

三、荀子“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论

四、墨子注重的“习染”的教育作用论

五、道家的“绝学”主张

六、法家重法治轻教诲的观点

七、董仲舒“性善情恶”和“性三品”说的教育作用论

八、王充“秉气”的教育作用论

九、韩愈“性三品”的教育作用论

十、朱熹的理学教育作用论

十一、王阳明心学的教育作用论

十二、王夫之“日生日成”的教育作用论

十三、颜元的“习善”教育作用论

专题三 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孔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孟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荀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学记》中关于教育社会功能的论述

五、墨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六、老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七、韩非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八、董仲舒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九、王充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十、王安石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十一、王夫之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专题四 论教育目的

一、孔子论“士君子”的教育目的和“学而优则仕”

二、孟子论“大丈夫”人格和“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三、荀子以圣人为目标和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

四、《学记》中“大成”的教育目标

五、墨子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六、王充培养“鸿儒”的教育目标

七、朱熹“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八、颜元培养实才实德的教育目的

专题五 论教育内容

一、孔子论教育内容

二、孟子论教育内容

三、荀子论教育内容

四、墨子论教育内容

五、法家论教育内容

六、董仲舒论教育内容

七、颜之推论教育内容

八、韩愈论教育内容

九、朱熹论教育内容

十、王阳明论教育内容

十一、颜元论教育内容

专题六 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一、孔子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二、孟子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三、荀子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四、《大学》《中庸》中关于修身的原则和方法

五、董仲舒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六、朱熹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七、王阳明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八、王夫之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专题七 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一、孔子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二、孟子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三、荀子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四、《礼记》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五、董仲舒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六、王充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七、韩愈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八、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九、王夫之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十、颜元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专题八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孔子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二、孟子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学记》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四、墨家和道家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五、董仲舒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六、朱熹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七、王阳明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八、王夫之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专题九 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一、孔子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二、荀子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三、《学记》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四、王充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五、韩愈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六、柳宗元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七、朱熹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八、王夫之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第四编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理论

专题一 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

一、龚自珍

二、魏源

三、洪仁玕

四、张之洞

五、康有为

六、梁启超

七、严复

八、蔡元培

九、杨贤江

十、陶行知

十一、黄炎培

十二、陈鹤琴

十三、徐特立

专题二 论“西学”引进

一、明末清初的西学引进与中西文化观

二、鸦片战争以后的“师夷长技”论

三、洋务派与守旧派关于“师夷”的争论

四、维新变法期间的“中体西用”论

五、民国时期的中西文化观

专题三 论教育改革

一、龚自珍的教育改革思想

二、魏源的教育改革思想

三、洪仁玕的教育改革思想

四、洋务派的教育改革思想

五、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

六、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七、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八、革命派的教育改革思想

九、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思想

十、陶行知的教育改革思想

十一、黄炎培的教育改革思想

十二、陈鹤琴的教育改革思想

专题四 论教育的价值

一、龚自珍、魏源论教育的价值

二、张之洞论教育的价值

三、康有为、梁启超论教育的价值

四、严复论教育的价值

五、革命派论教育的价值

六、早期共产主义者论教育的价值

七、蔡元培论教育的价值

八、杨贤江论教育的价值

九、陶行知论教育的价值

十、黄炎培论教育的价值

专题五 论教育内容

一、龚自珍、魏源论教育内容

二、洪仁玕论教育内容

三、张之洞论教育内容

四、康有为论教育内容

五、梁启超论教育内容

六、严复论教育内容

七、蔡元培论教育内容

、黄炎培论教育的内容

九、陈鹤琴论教育内容

专题六 论教学方法

一、张之洞论教学方法

二、梁启超论教学方法

三、严复论教学方法

四、蔡元培论教学方法

五、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

六、陶行知论教学方法

七、黄炎培论教学方法

八、陈鹤琴论教学方法

九、徐特立论教学方法

课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