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第17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刻阐述了讲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为什么上思政课、怎么上好思政课、靠谁上好思政课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遵循。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的安排下,学院全体教师结合学校刚刚发布的《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即刻认真自学,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并于9月8日开展了集体研讨,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学习心得,最终形成了以下笔谈文章。本栏目将分上、下两期发表。
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张丽媛
思政课要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革命理想大于天。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是“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规定。
实践证明正确的历史观仅靠单纯的课堂讲授是不行的,也不是专门的讲座能完全解决的。历史的教育离不开大量、深入、广泛的阅读,教材、课程很重要,但还不够,必须加强阅读。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也决定着一个学生思维的高度和深度。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能阅读的学生是善于学习的学生、善于思考的学生。大量的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理论修养。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的学生阅读习惯、阅读素养、阅读量是不够的,手机时代的到来,又不知不觉迈进了“浅阅读”时代。中国历史读得太少,对社会的理解也浅。要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认同,必须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在课程学习之外,还需要给学生指定一定量的阅读书目。
理想信念来自于对历史的回顾,对历史的熟悉。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历史的掌握和熟悉。特别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丰富的真实的历史知识非常重要。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向同学问的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学生的爱国之志。这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要一直问下去。
在教学中,也要结合历史节点、历史人物、历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增进对历史的了解,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更清楚地了解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赢得解放;如何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如何在新时代接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轩红芹
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必须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努力改进手段和方法,在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中,还要强调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思政课活起来。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的开放教育与新技术及“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利用这一优势,我们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这方面,国家开放大学“大片式”的思政五分钟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分工明确协作有困难、设计很好效果有差距、制度很多监控不到位等现象。为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思政课建设还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第一,聚焦优势,打造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学习资源。在原有“大思政”课程体系设计、“学习型”资源设计、“大片式”五分钟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认真领会“八个相统一”精神实质,发挥出国家开放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和名家名讲优势,努力实现思政课“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打造出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学习资源。
第二,强化过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结构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学习单”式教学设计、“过程化”教学管理模式、“一站式”教学支持服务,通过教学技术的“逆序创新”,强化“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和支助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第三,突出特色,拓展远程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立足“地方特色”,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多为成人在职学习者,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基层一线,有着开展实践活动的良好基础,可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作场所作为实践和提高的基地,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脉传承,各分部开展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